
1. 伪造物流信息,制造虚假运输流程
骗子与国内快递公司串通,将国内生产的假货包装成“海外发货”,通过伪造物流单号、虚拟海外发货地(如美国、香港等)信息,甚至搭建虚假全球快递查询网站,让消费者误以为商品正在运输中。例如,福建、广东的假货被伪装成国外直邮,快递公司每单收取35元服务费,全程造假。
2. 以假乱真,用高仿品冒充正品
通过回收正品包装(如奶粉罐、手表盒)或伪造购物小票、防伪标签等手段,将高仿名表伪装成正品。部分假表甚至能通过扫描伪造的二维码链接到虚假验证网站,进一步误导消费者。例如,广州站西路等地的假表产业链以低价销售“复刻表”,谎称与正品无异。
3. 收款后失联或拖延发货
骗子以“限量款”“折扣价”诱导消费者支付订金或全款后,直接拉黑消失。例如,李某谎称认识品牌专卖店人员骗取订金,实际未采购商品,最终卷款跑路;网红张大奕被代购骗取1161万元,三年未收到一件货物。
4. 虚构活动或货源紧张,制造紧迫感
谎称品牌推出“限时五折”“独家渠道”等虚假促销活动,甚至伪造品牌官网截图或销售记录,迫使消费者快速付款。例如,某代购宣称某品牌手表全场五折,实际品牌方从未开展此类活动。
5. 以“关税”“扣留”为由威胁加钱
在消费者付款后,谎称商品被海关扣留,需额外支付“关税”“保证金”等费用,否则无法发货或退款。部分受害者因担心前期投入损失,被迫多次转账。
6. 持续心理操控,威胁删除证据
在长期诈骗中,骗子可能以“退款”为条件要求消费者删除聊天记录或社交平台曝光内容,以此掩盖犯罪证据。例如,某代购威胁受害者删除微博内容后才承诺退款,实则进一步拖延。
消费者应对建议:
验证渠道:通过品牌官网或授权经销商核实活动信息,避免轻信私人代购。
谨慎付款:优先选择第三方担保交易平台,拒绝直接转账或预付高额定金。
检查凭证:要求提供完整购物小票、报关单,并通过官方渠道验证防伪码。
警惕低价:远低于市场价的商品多为骗局,正品代购利润空间有限,大幅折扣不现实。
保留证据: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遇骗及时报警并向电商平台投诉。
这些骗局往往利用消费者对低价正品的渴望和信息不对称,需通过多重验证和理性判断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