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1 19:26
1. 虚假物流单号与发货地伪造
骗子与快递公司勾结,将国内生产的假货包装为海外商品,伪造国际物流信息。例如,福建、广东等地的快递单被篡改为“美国、香港发货”,消费者查询时显示虚假物流轨迹,甚至伪造全球快递查询网站。
2. 伪造购物小票、视频和订单号
骗子提供虚假的购物小票、采购视频或订单号,声称商品为海外正品。在黄金代购骗局中,骗子伪装成买家获取真实代购的购物凭证,再以卖家身份展示给消费者,骗取全款。
3. 冒充留学生或海外常驻人士
骗子在朋友圈或社交媒体发布伪造的海外旅游照片、代购动态,甚至使用多个账号伪装成不同角色(如买家、卖家),营造专业代购形象。
4.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扩散虚假广告
在微信群、朋友圈、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低价代购”“海外直邮”等诱人信息,诱导消费者脱离正规平台私下交易。
5. 定金与尾款陷阱
以“限时折扣”“限量商品”为由要求支付定金,后续以“关税”“物流费”等名义追加费用。部分案例中,骗子收取全款后直接消失。
6. “联单”或“团购”诱导大额投入
通过小额返利建立信任后,谎称需完成多笔订单才能提现,逐步骗取更大金额。例如,黄金代购骗局中,骗子以“理财未到账”拖延尾款支付,最终卷款跑路。
7. 冒充快递或客服实施二次诈骗
以“商品破损”“海关扣留”为由,发送虚假理赔链接骗取银行卡信息,或要求消费者通过网贷平台转账。
8. 利用正品包装造假
回收正品空罐(如奶粉、化妆品),注入假货后重新销售,甚至通过伪造海关单据掩盖来源。
9. 伪造电商平台与销量数据
搭建虚假跨境电商网站,伪造商品销量和评价,诱导消费者下单。部分骗局中,骗子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记录。
10. 利用支付漏洞与信息泄露
要求消费者通过银行转账或非正规支付渠道付款,规避平台监管。部分案例中,骗子通过钓鱼链接或恶意软件窃取用户账户信息。
骗子同时伪装成买家和卖家,利用真实代购的购物小票骗取消费者信任,14名受害者损失近50万元。骗子通过小红书等多个账号发布虚假信息,形成闭环诈骗。
央视曾曝光快递公司配合商家伪造国际物流信息,国内生产的假货被包装为“海外直邮”,每单额外收取35元伪造费用。
这些手段往往环环相扣,利用消费者贪便宜、轻信“熟人推荐”等心理实施诈骗。保持警惕并加强信息核验是关键。
更多代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