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1 19:02
在全球电商生态中,跨境代购已成为连接国际消费市场的重要桥梁。据统计,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突破40万亿元,其中海外代购贡献率达17%。随着代购模式从“人肉代购”向平台化转型,品牌商标图片的使用逐渐成为法律争议的焦点——商品原产国的合法商标标识,在跨境流通中可能因地域性原则触发侵权风险。这种矛盾不仅涉及商标权人、代购者与平台的三方博弈,更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层冲突。
商标权的地域性特征构成代购商标使用的核心困境。在“UGG雪地靴商标侵权案”中,代购者将从澳大利亚采购的正品鞋类商品引入中国市场时,因商品标注的商标标识与国内注册商标相同,被法院认定构成侵权。该案揭示了国际商品流通中的法律悖论:同一商标标识在出口国合法使用,在进口国可能因在先注册构成侵权。
这种冲突源于各国商标审查标准的差异。例如“UGG”在澳大利亚被视为羊毛靴的通用名称,但在中国经长期使用已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代购平台商品页面的商标展示行为,本质上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商标性使用”,当商品未经授权进入注册国市场时,即便代购商品为正品,仍可能侵犯商标权人的进口权。美国联邦巡回法院在2023年“平行进口案”中进一步明确,电商平台展示商标图片构成对商品来源的指示,可能引发消费者混淆。
电商平台的监管义务呈现从严趋势。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平台需对代购店铺进行市场主体登记,并建立商标侵权主动筛查机制。在实务中,淘宝、亚马逊等平台已引入AI图像识别系统,对商品主图中的商标标识进行自动比对,2024年侵权商品下架响应时间缩短至4.7小时。但技术筛查存在明显局限,如“Shein算法侵权案”显示,部分商家通过裁剪、模糊化处理商标图片规避检测,此类变体商标的识别准确率不足62%。
平台责任认定呈现分层特征。当商标图片直接展示侵权商品时,平台需承担“通知-删除”义务;若商品本身合法,但商标使用方式不当(如超范围使用注册商标),平台则需根据“红旗原则”判断是否明知侵权。杭州互联网法院在2024年“直播带货商标案”中确立新标准:商品详情页中商标图片的展示位置、尺寸比例及描述用语,均可作为判断平台注意义务履行程度的依据。
代购主体的合规路径呈现分化态势。专业代购商开始采用“商标剥离”策略,在商品图中以马赛克遮盖商标,同时标注“品牌方授权文件可私询”的免责声明。部分MCN机构则通过购买区域商标授权,如名创优品在东南亚市场以“品牌联名”形式获得商标使用权,使商品图片展示合法化。数据显示,2024年跨境电商企业的国际商标申请量激增89%,其中35%为防御性注册。
技术手段的创新为商标使用提供新思路。区块链存证技术被用于证明商品流通路径,阿里巴巴的“鹊凿”系统可将代购商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程数据上链,帮助法院确认商标使用场景。另据《首店经济合规报告》披露,头部代购企业开始采用动态商标技术,商品详情页展示的商标图片会根据访问者IP地址切换为当地合法版本。
国际商标协调机制的缺失加剧了法律冲突。WIPO在2024年发布的《跨境商标使用指引》建议建立“商标权国际用尽”例外条款,允许平行进口商品在符合特定条件时豁免侵权责任。我国司法机关也在探索“实质性影响”标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2025年“潮鞋代购案”中提出,若商标使用未实质影响权利人在华市场利益,可酌情减轻赔偿责任。
立法层面需构建差异化管理体系。对于个人小额代购,可参考《电子商务法》第十条的豁免条款,允许其在不突出展示商标的前提下进行限量销售;而专业代购平台则应履行更高注意义务,建立商标数据库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商务部2025年启动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护航计划”,拟通过建立国际商标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代购主体的侵权风险。
全球电商生态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规则重构”的转型。代购场景中的商标图片使用,既是商业创新的载体,也是法律风险的源头。未来需在权利人利益保护与商业模式创新间寻求平衡,通过技术赋能、规则协同、主体分级的三维治理,构建适应数字经济特征的商标使用新范式。建议学界加强跨境商标权用尽理论、动态商标法律定性等前沿问题研究,为制度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更多代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