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标签信息不全或刻意隐藏
海淘保健品的外包装图片通常以展示产品功效为主,而禁忌症、副作用等关键信息可能未标注或仅以极小字体呈现。例如,日本“面包超人感冒药”旧版含可待因(18岁以下禁用),但部分代购图片未明确警示;美国“小蜜蜂紫草膏”未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明破损皮肤禁用风险。
部分商家为吸引消费者,甚至使用虚假标签或篡改原包装信息。例如,假货通过伪造防伪码、物流单等手段模仿正品,但实际成分与标签不符。
2. 语言障碍导致误解
产品说明书多为外文,代购图片中极少提供完整翻译。例如,德国止咳糖浆代购页面仅标注剂量,未说明成分禁忌;日本“EVE止痛药”含丙戊酰脲(多国禁用),但中文介绍未提及。
即使商家提供翻译,也可能存在简化或误导。如“顺势疗法感冒药”被宣传为“天然无副作用”,但实际含可能引发反弹症状的成分。
3. 监管差异与非法添加
各国对保健品的定义和监管标准不同。例如,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允许添加某些药用成分,但中国禁止将其作为保健品销售,代购图片通常不会标注这类差异。
部分非法产品通过代购渠道流通,如减肥药中添加(禁药),但包装图片未注明,仅宣传“快速瘦身”。
4. 图片与实物不符的造假风险
假货通过高仿包装混淆视听,图片看似与正品一致,但实际成分可能含违禁物质。例如,澳洲Swisse、Blackmores等热门品牌假货的包装图片与正品几乎无异,但成分检测显示非法添加。
5. 跨境电商的监管盲区
代购商家常规避国内法规,如未标注“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等强制声明。部分产品在原产国属于药品,但通过代购被宣传为保健品,图片中未明确区分。
建议消费者:
核实渠道: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或跨境电商质保平台查询产品备案信息。
警惕“疗效宣传”:避免购买宣称“治疗XX疾病”的保健品,此类表述可能违反广告法。
咨询专业人士:用药前联系医生或药师,确认成分与禁忌症。
海外代购保健品图片的真实性与产品实际风险存在较大偏差,消费者需结合多方信息综合判断,避免盲目依赖图片宣传。